2008年3月[市政顧問會議紀錄]提供下載

後記:由於在2009年4月28日賴士葆立委所主持的協調會中,李慶元議員(發言錄影請按此)厲耿桂芳議員(發言錄影請按此)針對此份會議紀錄內容各執一詞,故今將全份會議紀錄上網公告,提供民眾下載(PDF檔案,請按此),您可閱讀內文,作為此案您的判斷依據。(本文件有其他檔案格式,如您有需要,也可以跟我們連絡)

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

水源保育與回饋制度論壇

水資源的維護是國家建設之根本,也是國民生活所不可或缺者,為保護水資源,自來水事業依自來水法劃設「水質水量保護區」,對相關開發與土地利用行為予以管制,以保育珍貴水資源。為落實「受惠者付費,受限者得償」的精神,我國於95年1月1日開徵「水源保育與回饋費」,專款專用於水源保育、土地受限補償、受限居民回饋等事務。

然而此經費的分配與運用,無論是社會輿論或切身相關者,都有不同的見解或看法:例如,對於保護區居民來說,如何才是合理的補償與回饋?這筆費用是否能發揮水源保育的功能? 本制度如何能取得更好的平衡,在社會共識下,發揮應有作用,在推動時應兼顧衡量。

水環境研究中心以學術單位的角色,長久以來扮演銜接政府與民眾之間溝通的橋樑,特別辦理水源保育與回饋制度論壇(議程如附),希望能廣納保護區代表、業辦人員、地方環保團體與民眾意見等關切本制度或本制度切身利害者,一同抒發意見、交流資訊,藉以對相關政策提出適當的建議,作為此制度未來推動與改進的方向。

誠摯敬邀您蒞臨參與

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 敬邀
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院

水源保育與回饋制度論壇
主辦單位: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
協辦單位: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院
時 間:2010年06月30日(星期三)下午13:00~16:30
地 點: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館5樓會場(台北市忠孝東路3段1號)

論壇議程:
時間 議程 說明
13:00~13:30 報到入場
13:30~13:40 開幕致詞
13:40~14:00 制度介紹-水源保育與回饋制度現況與癥結
報告人:陳起鳳教授/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
14:00~14:35 孰輕孰重-如何分配保育、回饋、土地受限補償的比例?
與談人: 張文郁教授/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院
介紹5分鐘、討論30分鐘
14:35~14:50 茶敘 備茶水、茶點
14:50~15:25 制度變革-地制法修正後,直轄市(五都)的經費運用方式?
與談人:郭玲惠教授/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院
介紹5分鐘、討論30分鐘
15:30~16:00 綜合討論 與談人:林鎮洋教授/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
16:00~16:30 散場


「水源保育與回饋制度論壇」報名表
姓名 電子信箱
服務單位 傳真號碼
職稱 聯絡電話
聯絡地址 □□□
參與身份 □業務承辦人員 □專戶運用小組
□民間環保團體 □其他(____________) 飲食 □葷 □素
▲ 是否曾參加過本中心所舉辦之活動? □是 (____________) □否
報名編號 (本欄請勿填寫)


聯絡人:邱正唐、鄧宇傑 先生
聯絡電話:02-2771-2171 ext 2664
電子信箱:wfjh46@hotmail.com
中心網站:http://wwwwec.web.ntut.edu.tw/bin/home.php
報名期間:即日起至99年06月21日止,名額有限,報名人數額滿即截止報名,不便之處,敬請見諒。
報名方式:
(1)線上報名:請至本中心網站報名系統,填寫表單
(2)傳真報名:請將報名表填妥後,傳真至本中心02-8771-9190
(3)網路報名:請將報名表填妥後,以e-mail的方式傳送報名表
本中心收到報名表後,會於06月23日前回傳確認函,請記住確認函上之報名編號,以便報到時能順利作業。
如您有意見想要表達卻不便出席,歡迎您將寶貴意見填寫於發言單後回傳給我們,謝謝。

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

《文山區公共建設 與河爭地添新章》~景美溪整治課題



















作者/林淑英

台北市文山區近年有兩個名聞遐邇的公共建設,讓我們本地人感到很顏面無光、而且貽笑大方;一是位在樟新里、跨越景美溪的一壽橋,一是貓空纜車。纜車的問題媒體報導時有所聞,不用多說;一壽橋是黃大洲先生擔任台北市長期間興建的,橋建好之後,才發現河右岸橋端的斜坡,直直衝向民宅,嚇壞了老百姓,經過如今擔任樟新里長的陳文生先生積極行動,許多居民的參與爭取,得以把一壽橋禁止汽機車通行,只能行人和腳踏車(相關故事請閱讀本部落格〈小地方大新聞專欄~一壽橋的元宵夜 〉)。

最近,我們文山區博嘉里有許多居民惶惶終日,擔心台北市政府,接續前兩項紀錄之後,又將在文山區出現新的不良公共工程,未來有許多風險將由沿岸居民承擔,而救災的成本則由全民負擔。此外,或許可以去向【世界珍氏紀錄】申請登錄這種政績,向法院申告「該政府無行為能力」了。

故事從第一張2006年空照圖景美溪大轉彎後河道變窄說起,這張圖中可以看出國道3號木柵交流道出來後,沿岸有許多住屋;從標示出來的三條線,可以看出景美溪的河道縮減約1/2,這對地狹人稠的都會區,是很大的威脅。

第二張照片顯示2001.09納莉颱風後加蓋的堤防,留給河流的空間比較多。第三張照片是住在木柵路四段植村秀社區的楊先生從12樓往下拍攝的,在本案經居民陳情後的說明會上決議暫時停工時,承攬工程的建商擔心施工處的泥沙流入景美溪,所以架設了長長的鋼板。

第四張照片是1.10那天我去現場時拍攝的,鋼筋好細,我不知道它要如何承受景美溪的滾滾洪流。景美溪的源頭和基隆河的源頭很近,它們離台灣雨量最高的地方─火燒寮可以說近在咫尺;《台北市誌》的記載在乾隆年間(約1740年代),先民找水源去灌溉如今景美→萬華→南京東西路的農田,所建造的「霧裡薛圳」─水壩在國家考場後方河段,取的正是景美溪水源 ;換句話說,景美溪水源是很豐沛的,它的流量是要被重視的。

第五張標示有「坡內坑溪」,這條溪的源頭鄰近福德公墓(屬南港山系),在民國七十年左右的ㄧ次大風災時,溪還沒有被加蓋,當時從上方公墓沖下來許多土石包括棺材、骨駭、、;景美溪左岸動物園區所屬的二格山系,是北部地區水量豐沛的集水區。第六、七、八張照片,紀錄的都是景美溪沿岸最近被沖毀的堤防,分別在捷運木柵線路軌下方和木柵高工旁邊的萬芳路口。

目前大家最無法理解的是,從木柵路四段尾(高速公路木柵交流道出口)到木柵路四段頭 (萬芳路口),蜿蜒大概不到2公里的河段,河道寬度被縮減約二分之一,未來只要雨量加劇時,水流從木柵路四段尾的兩個水門倒灌進社區的機率勢必增加。

正逢氣候極端變化的現代,許多國家都把土地讓給了大自然,而我們在景美溪的整治上,還是看見與河爭地的舊思維。目前,我們已經行文給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處,希望他們盡速安排現勘,與民眾充分溝通,研商出最佳的治水策略;同時請他們將過去與相關單位協商治水會議的紀錄,完整提供給社區居民,以落實政府「資訊公開 民眾參與」的施政理念,並維護生命財產的安全。

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

台灣水圳與生活的想像-第二屆台灣水圳會議側記

文/吳茂成(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執行長)
水圳不應只是灌溉的生產工具記憶,也是地區生活文化的水記憶,這是在地的知識,也是未來生活的想像。

時代發展,水圳灌溉生產功能逐漸消失,但是,地方生活存有的水記憶與知識,卻是不爭的事實,我們必須從這部分來發現,來思考水圳對當代生活的重要性,這也是八八水災之後,我們在國土規劃上的重要思考點,不可迴避的轉捩點。

台灣第二屆水圳會議,在諸位守護河川的好友與社群凝聚下,順利在嘉義舉行,這是河川NGO團隊的行動與反思力量的展現。一早我們父子兩人搭著瑞光的車,從台江畔的鹽水溪上行,一路與瑞光交換河川守護運動的困境與方向,不覺已到嘉市博物館,去年也是在這裡舉行第一屆台灣水圳會議,當時帶著《小台江》的水手群前來報告,分享河川教育與公民行動經驗。

今年對話的議題更具多元性,從台灣水圳守護運動,談到日本的河川文化運動;從科技產業的排放水標準,到公部門河川資訊的公開化;從都市生活空間的圖層調查到地方集體記憶的形塑…
我們面臨著問題的解構與解決的迫切性,同時也面對著願景的可實踐性的挑戰。

北台灣後圳溪研究者彭揚凱運用碑文、地圖、老照片及新聞文獻,對照於現代都計的生活觀,尋找後村圳的新生命,為都會型水圳的出路,開啟了一扇思考的窗,這扇窗給了公部門都計單位與學界在進行規畫時,重新看到將水圳納入思考的可能性。

水圳不死!只是加蓋失身。

唯有我們面對真實的問題與生活時,才能為現代河川問題找到新的時代的風貌,還水圳一身的清白。

這樣的水圳守護行動,展現了當代河流守護工作者,進行社會願景雕塑的意義,這樣的意義是地方學的,也是集體生活文化與記憶的形塑。

地方是記憶的集合體,水圳更是常民生活的載體。

因此,嘉義大溪厝研究者戴介三從集體記憶的形塑,來談一個與溪有關的村落文化的流失與再生,從常民生活去談村落發展的文化資源與社區發展困境。

水有其清時,也有其濁時,村落也是如此,人的一生更是如此。

人的一生具有建構性,有因有果,有源有脈,因此,水圳的守護與再生,也是如此的。但,挑戰的困難,在於如河發現存在於水世界與人類世界的結構問題,這個問題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。

因此,我們要解構,就要從問題性、生成性去思考,才能看到清晰的未來,因此,我們要調查,要回觀,要對話,要批判,要行動,如此願景才會成為真實的生活。

彭揚凱今天介紹了他如何調查後村圳的方法,一開始收集圖資與套疊,第二步是針對土地使用與分區的調查,了解如何與水圳連結,找到連結點之後,再進行土地產權的調查,最後企圖整合公部門各項工程,找到水圳附近的公共建設案,進行遊說改變,例如污水下水道與水圳之間的關係。透過這樣的調查,彭先生發現了公部門分工的盲點,也因此,讓他找到學校改建與水圳再生的機會,企圖將學校附近的水圳重現,他認為,這是都計技術可以進行的改變。

戴介三則是從集體記憶的形塑,作用與被作用的觀點,進行地景地物地文的調查,了解人從何來,水從何去,村由何建,進一步發現了有趣的生活故事,激發出我們對地方未來的想像。
這樣的想像,是從水圳來學習,是沿水圳來溯源,我們為何要有水圳呢?

這麼一個簡單問題,也可以說是笨蛋問題,我們也許以為我們懂了,然而,我們檢視真實的生活空間─清淨的水圳在那裡時?我們不禁要懷疑─我們得了精神分裂症。

我們的河川,部分的水圳幾乎都被污染了!

日本文化研究者戴開成從日本琵琶湖沿岸的「水與鄉」再造,反思社區與水的關係,鐵道取代了水道,水路就被遺忘了,當地婦女發起了守護河川運動,發起了琵琶湖會議,初步整治有了成果。另一則是近江八幡的故事,來自於民間的反思力量、一位藥商與一群居民,改變一條被遺忘、廢棄的水道,從髒亂之河,變成現代生活的親水之路,這位藥商賣的藥,一度還被政府封殺,幾年後,這位藥商自己當選市長。

理想要堅持,夢想才能實現。

這座城市居民的反思力量,不僅於整治河川,還深刻的批判內在與外在的生活文化與視野,他們覺得這樣的河川整治,只不過是排水溝式的整治,缺乏了文化。

這樣的思考是問題性,也是生成性,而不是框架內的思想與經驗的複製。

他們開始探討文化之水的意義,思考水道為何如此呢?因而發起公共的對話與反思,最後他們發現公部門的職員缺乏文化的素養,未將文化性的思考融入於行政與施政的設計中。
因此,他們制定水鄉景觀法,限制產業開發破壞景觀。

這是從消極的河川整治,到積極的人與水的互動思考觀。

這樣的反思令人敬佩,這是台灣要學習的。

我們不只是要有水,還要有文化。我們不能一直沉迷於河川整治的工程觀,設污水處理站,設抽水站,加高堤岸,疏浚河道…,而是要有文化觀,要有願景觀,要有互動觀。
思想與行動更要有問題性與生成性。

在這樣的互動觀下,戴開成也介紹了東京一位媽媽進行市區水圳古道的維護,最後成為生活的步道。

這都是民間的力量,參與公共政策的形塑,制止了公部門整治工程觀的迷思,因為整治工程觀迷思,到最後隔離了人與水的互動,讓人對水麻木了。誠如彭揚凱所說執政者有一種連任的欲望,我想,這種欲望導引政府機器必須不斷的建設的欲望,但是這種欲望不能是盲動的,而是要有理性的行動,否則就會淪為發情式的盲動。

我想從第二屆水圳會議過程中,我們創造對話,分享了各地的守護河川經驗,也激盪了觀念,這是民間NGO資訊的公開與分享,唯有資訊公開分享,才能發現行動的盲點與問題,智慧才能有所激盪,才能所創新,才能有所共鳴、感動。

因此,我們共同思考了河川教育,灌溉、科技產業排放水標準,合成清潔劑問題…乃至於修法建構工業專用排放水道,避免與天然及灌溉河川爭道,以及要求政府資訊徹底公開,包括水質檢測數據及水路分布圖,同時教育部、環保署應編列河川教育與河川社造預算,從運算編列執行來改變結構。

台灣水圳的願景與困境,探究的是結構,探究的是生活與環境的想像,二天的時間,民間與公部門在此對話,希望透過對話,找到改革的出路。

有感動才有行動,感性的力量才能讓我們激發更強大的行動,我們要將水圳守護運動,形成一種社會的公共對話議題,而不只是個人的,不只是非營利社團的,而是你我,也是全民的安身立命的根基。

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

小世界/景美溪河川規畫案 暫緩推動

記者黃泰維/文山報導 

景美溪中下游河段河川環境營造規畫案,內容包括在景美溪恆光橋一帶之河道,建築攔河堰增高水位,以利泛舟等親水活動,但有民眾憂心若帶動此區觀光,將破壞當地環境及居民居住品質,且提高水位可能引發淹水、環保等問題。因居民未達成共識,行政院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目前決定暫緩推動此案。 水利署第十河川局規劃課負責此案的周姓承辦人說明,規畫案初期,有市議員積極推動,而接近該工程的國立政治大學和附近里長也多表贊成,但稍後多次在與民眾進行的說明會中,均有民眾持反對意見。 樟腳里里長助理張乃心認為,社區自有當地的規畫,主要希望里民能有安適的居住空間,此計畫雖可帶動商機,卻也帶來噪音和垃圾,恐干擾居民所居住的環境。 國立政治大學總務處環保組高姓組 員表示,政大校方贊成此規畫案,認為親水設施可造福民眾和學生,但每個人有不同角度的看法,相信民眾提出反對意見有其考量。 第十河川局規劃課的此案周姓承辦人指出,規畫案已經過河川局安全評估,由於設有自動洩洪裝置等安全措施,以應變突來的豪大雨,因此,在安全方面並無疑慮。 他也表示,因民眾仍有安全問題以外的其他反對意見,如觀光噪音和髒亂等,河川局目前已決定暫不推動,等以後再有民眾提出希望建設此案的要求時,將再度召開說明會統整民意,達成共識後才會繼續推動。

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

河川文學拾之十:故鄉的尋找

2009.8.27.Thu作者: 張錫塒
(謹以本篇創作悼念88水災)
那一夜風雨很強
你們來不及慌張
生命和所愛都不能抵抗
再也看不到他們的模樣

那一天溪水暴漲
你們迷失了方向
家園和一切都無法阻擋
只剩泥濘的道路和荒涼

何時才能找到從前的故鄉
只要心裡有一點希望
或許家的樣子已經快遺忘
只求大家還有夢想

何時才能回到自己的故鄉
只願心裡有一點盼望
也許曾經美麗已經找不到
只求一個棲身地方

河川文學拾之九:動物園

2008.12.8.Mon作者: 張錫塒

為何用那冰冷的背影
面對吵雜的人群
是習慣了水泥叢林還是失去了歡樂的心

為何用那懶懶的表情
顯出對遊客的回應
是無法改變的命運還是生活早已被決定

籠子外的風景
是否好過這裡的環境
籠子裡的安靜
是否喚回人們對動物的覺醒

河川文學拾之七:爸爸 ㄟ厝

2005.2.2.作者: 張錫塒(請用台語唸)
爸爸ㄟ厝
是安怎ㄟ那麼啊古
以早這有種甘蔗和番薯
如今變作一間一間ㄟ紅瓦厝

爸爸ㄟ厝
經過所有ㄟ風風雨雨
漸漸變做水泥厝
如今
附近馬上要起南港經貿園區

咱原來ㄟ老厝
如今變作一棟一棟ㄟ樓仔厝
這是一段乎人懷念ㄟ歷史
馬是乎人沒法度冷靜ㄟ情緒
甘講咱對文化保存有比人卡不如
咱又要如何甲子孫講出就這段ㄟ故事

命運
要將南港交給經濟來作主
這對咱來講到底是贏也是輸
但是無論如何
咱馬快要看嘸港仔口爸爸留落來ㄟ厝